
全县人才工作会议
暨教师节表彰大会
典型经验材料
健全体系搭建平台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中共林甸镇委员会
林甸镇人民政府
2014年9月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把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着力选育、培养、管理和使用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几年来,我们始终遵循“四个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和“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原则,不断健全培训体系,积极搭建创业平 1
台,大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人才支撑和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体系,在定点、定向、定期培训上下功夫,变“群体”为“主体”。如何发挥农民“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关键的关键、重中之重就是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对此,我们从体系建设入手,实行了“三定”培训。一是依托基地“定点”培训。以农民学校、农技协会等培训平台为依托,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到各类特色基地,采取集中讲授、发放资料、现场指导等形式,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同时,适时组织农村一线文化层次较高、专业基础较好的农村实用人才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和培训。2014年,我们选派了15名村干部和蔬菜种植户外出考察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回来后,这些人把学到的技术、经验向全镇农民进行推广,转变了陈旧的种植观念。2014年,我镇蔬菜种植面积突破3.2万亩,建设棚室975栋,促农增收8,000万元,为今年棚室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积蓄了
科技支撑的优势。二是依托项目“定向”培训。以玉米膜下滴灌、棚室经济发展等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引进各种先进实用技术,并根据项目实施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2014年,我们邀请农技专家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培训,并组织农民代表到和平村种田能手王明的科技示范田进行了现场观摩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三年来,我镇共完成玉米膜下滴灌种植6.4万亩,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14年,我们又针对棚室建设,邀请市县农技专家举办了5期棚室生产专业技术培训班,参训农民800多人,培养棚室经济专业实用人才149人,为棚室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三是依托中心“定期”培训。我们以镇政府远程教育中心为依托,不断完善村级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与八一农大以及省市农科院所形成技术链接,每年都分季节、按需求、有针对地开展棚室蔬菜种植及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以及特色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二)强化机制,在育才、用才、励才管理上下功夫,变“人力”为“主力”。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发挥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更需要
一些能够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的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作用。一是完善“育才”机制。为了强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管理和服务,我们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组织、人事、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实用人才的培育、开发、引进、管理和服务工作,形成级级有任务、层层有责任、上下齐抓共管的实用人才培养格局。通过培育以郭春元、程树青为首的粘豆包加工销售能手,东风粘豆包产业逐年壮大,目前年产豆包120万斤,实现产值300万元,促农创收96万元。在棚室建设中,我们积极与大庆向富种业沟通,不仅引进了高科技种植技术,还与该企业总经理、科技项目带头人姜向涛达成了企业加农户,民企联合发展棚室经济的合作协议,2014年将在和平村新建400栋规模的棚室区,为棚室经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二是完善“用才”机制。我们采取个人申报、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开展乡土人才资源调查,及时把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同时,把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群众信服的人才,纳入培养发展党员
范围,充实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近三年来,我们从实用人才队伍中发展了17名党员,并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核、党委会研究等程序,先后从村级后备干部中选用11人为村级组织领导干部,其中,有2名任职村支部书记,3人任职村党支部副书记、村长职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发挥了“主力”作用。三是完善“励才”机制。我们每年都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以及培养实用人才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授予荣誉称号和给予奖励。同时,借助媒体广泛宣传典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东发村农民刘树春是有名的“农机大王”、“养殖能手”、“种植大户”、“经济能人”,他致富不忘乡亲,带领村民发展生猪生态养殖、规模化特色种植、艺术围栏加工等致富项目,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2014年,我们积极推荐刘树春为县第九届劳动模范,并在全镇范围内宣传他的典型事迹,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更多的实用人才干事、创业、富民。
(三)搭建平台,在有业、有本、有为创业上下功夫,变“无为”为“有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舞台、大事业,需要从实际、实地、实业扎扎实实地做起。为此,我们镇党委、政府从发挥实用人才的引领
带头作用入手,服务于实用人才。一是搭建创业平台,让农村实用人才“有业就”。根据农村实用人才从事专业类别的需要,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指导组建农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使农村实用人才由松散型向相对紧密型群体转变。目前,我镇已组建蔬菜种植、蛋鸡养殖、奶牛养殖、粘豆包、温泉小米等各类专业协会17个,吸收会员1,850人,户均收入突破1.1万元。二是搭建融资平台,让农村实用人才“有资本”。对进行特色养殖、工业加工、棚室生产等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我们除通过财政支持、协调帮扶等形式筹措资金外,还帮助各协会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政府贴息贷款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几年来,通过积极沟通协调,我们共为农村实用人才协调各类资金1,300多万元,解决了部分实用人才有项目没资金的实际问题。三是搭建服务平台,让农村实用人才“有作为”。我们组织19名专业技术人才、5名技能人才和5名社会工作人才,成立了实用人才服务队,定期深入村屯农户,开展“创业送服务”活动,通过现身说教,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各种科技咨询、项目服务,引导身边农民围绕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生产运行模式组织生产。同时,积极引导有实力的实用人
才通过“结对子”、“以师带徒”、“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进行“传帮带”,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传授给周 ……此处隐藏10228个字……、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作用,大力开发和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到大中专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实施“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双高双强”带头人培养力度,培育一支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才队伍。
第五篇:全省人才工作会议长沙市委发言材料(定稿)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之一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推动长沙率先发展
中共长沙市委
2014年8月19日
城市是一个区域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是各类人才的集聚地。城市要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关键在于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优势、改善人才结构、注重人才发展。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把长沙建设成为现代化人才的集聚中心和创业基地,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广泛集聚人才
我们始终坚持既注重引进外来人才,又注重培育本土人才,形成了人才荟萃、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把握当前急需、长远必需的原则,统筹兼顾各个层次、各个门类的人才需求,真正做到需要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就引进多少人才。去年元月,抓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高端人才外流的契机,适时地组织实施了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的“313计划”,即从2014年到2014年三年内,引进100名高端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金融人才,以及30个人才团队。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配置的原则,采用网络引进、机构引进和活动引进的方法,经专家认定委员会严格审定凡符合条件的由财政每人补贴100万元,政府出钱,单位用人。一年多来已引进高端人才47人、人才团队8个。有40人进入了省“百人计划”,其中16人进入了国家“千人计划”。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培育本土人才,防止“招回了女婿冷落了儿子”。重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利用国家和部、省实验室、技术中心和重大专项、产业园区、大型企业,重点支持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二、坚持储备与使用相结合,努力造就人才
人才储备的目的在使用,人才价值的实现在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把人才资源盘活,把人才队伍激活。我们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围绕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和发展前沿,既放眼长远储备人才,又放宽视野使用人才,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队伍。去年5月, 1
市委、政府决定,坚持立足需求、政策鼓励、单位自主、市场运作的原则,瞄准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全国一流、享誉世界的重点大学,引进储备1万名优秀青年人才,并与全国63所重点大学建立了人才战略合作联盟,通过“进名校、揽英才”活动,已经到岗的优秀青年人才3000多名,其中博士、硕士近2014名。同时形成了一条人才培养链、技术转移链和产业发展链,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探索了路子。与此同时,我们搭建了技术合作联盟、科技成果转化“两大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造就科技领军人才。从2014年来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 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587项,签约金额达564亿元;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了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数控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15个产业技术联盟。同时,通过政策鼓励、市场配置、自愿有偿的办法,鼓励拥有技术专利的创新人才,采取自主转化、联合转化或出让转化的模式来转化科技成果,使人才在使用中发现,在使用中成长,在使用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增长本领。
三、坚持开发与提升相结合,充分激活人才
知识在不断更新,技术在不断进步,人才的开发与提升是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我们在引进储备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人才的价值、提升人才的素质,更加注重为人才提供发挥才智的机会、创造展示才能的条件,着眼于未来发展,着力于现实需求,着手于素质提升,把人才开发与提升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抓紧抓好。注重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注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去年,我们组织实施干部队伍建设“五百工程”,即三年内在市直部门与基层单位之间双向选拔交流100人,从市直机关择优下派基层锻炼100人,面向村(社区)主职定向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100人,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100人,面向社会引进充实市直部门中层专业骨干队伍100人,推动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注重素质提升。以“双百工程(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100所、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100万)”为载体,突出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注重加强一线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人培训,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市级以上一线劳模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委托高等院校集中培训,帮助他们由劳动模范向创新模范、生产标兵向技术标兵转变。注重政策支持。出台推进创业富民、建设创业之都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每年安排不少于5.5亿元创业引导专项资金,
其中市本级4000万元用于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500万元用于支持留学人员创业,全方位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对带项目、技术和资金来长沙创业的人才,给予其贷款资金3年不少于50%的贴息支持,激活了各类人才的创造热情。
四、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倍加尊重人才
使用人才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倍加尊重人才。得人心者得人才,得人才者得发展。因此,我们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优化人才工作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完善了体现时代要求、符合长沙实际、接轨国际惯例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特别是在引进高端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突出人才服务,加大人才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3.5亿元人才投入资金,其中引进国际高端人才5000多万元,每引进1名国际高端人才奖励用人单位100万元,3年内高端人才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市、县两级收入部分由同级财政向用人单位全额返还,同时给予创业资助、安居补贴、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特殊照顾。 对大学毕业生来长沙工作的,执行“一先三保”的政策,即允许先落户、后就业,并提供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对引进的硕士、博士给予3到6万元的安家补助和薪酬补贴;对企业引进人才发生的工资薪金给予一定补助,对建立科研站所等人才储备载体每个奖励10万元。切实浓厚人才工作氛围,每年宣传表彰一批劳动模范、优秀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对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给予高达100万元的“长沙市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抓紧制定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倾力打造大河西人才创业示范区,以工程实施来引领人才队伍建设,以政策完善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改善服务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开创人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您是否还需要以下相关范文:安岳县卫生人才工作会议经验交流发言材料5.24
会议发言
会议发言
会议发言
2014年终会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