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春 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0 21:04:26
春 教学设计(全文共5393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C.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D.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A、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B、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B、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精读法,摘录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春天图片

写春名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简介作者自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期开始创作新诗,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创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著名散文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末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蓑(suō)酝酿(y ùn niàng)应和(yìnghè) 嘹亮(liáo)

涨zhǎngzhàng 薄bó báo晕yùnyūn藏cáng zàng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酝酿:这里是说空气里的各种气息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烘托: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卖弄:炫耀。

四、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

2、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4、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春草_图。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赞春

划出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并体会精彩何处。

五、探究质疑

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全文起什么作用?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近了”。把物质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是全文的依托和铺垫。

2、“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先写“一切”画出春天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第二课时

六、赏析课文

欣赏春草图仔细看阅读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你觉得本段哪个词用得最好?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

(钻。写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2、除此之外,作者还抓住了春草哪些特点来写的?(抓住关键的语句或词语)

(嫩、绿、多、软)

3、 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写小草的?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

(2)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3)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4.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春草?体现在文中哪些词语上?分别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情态:“偷偷地”“钻” 旺盛的生命力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柔嫩

颜色:“绿绿的” 生机勃勃

长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旺盛、多

特点:嫩、绿、多、软、 生机勃勃

⑴嫩嫩的、绿绿的 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⑵偷偷地、钻 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⑶“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5、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人们对春草异常喜爱,侧面烘托春草长势之旺。

6、第三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由景写到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更能烘托感情。

欣赏“春花图”,思考

1、本段作者是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 2、作者写蝴蝶、蜜蜂有什么作用?

• (侧面衬托花;增添春天的活力)

• 3、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你能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比喻、拟人,此处还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由花甜联想到果实)生动形象,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1)写花朵多;……此处隐藏703个字……了文章的中心,你知道是什么吗?

(歌颂春天的无限美好,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概括五幅春景图的含义,点明全文中心。与开头互相呼应。)

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

像小姑娘——“美”

像青年——“力”(春天充满活力)

三个比喻依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春的不同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的真挚感情。

七、小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五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的作用。

春 盼春(1)盼……来……近……急切心情

喜爱赞美总体轮廓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总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绘春(2-7)局部描绘春风图(风唱春)分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娃娃—新

颂春(8-10)三个比喻句姑娘—美总

青年—力

归纳写法: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二、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从上到下等;

四、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八、积累拓展

1、成语中的“春”

2、古诗中的“春”

描写春天的成语

春暖花开春风满面春回大地

春风化雨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绚丽多姿

枯木逢春和风细雨桃红柳绿

描绘春天的诗句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九、课堂练习

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1、反衬春草的可爱。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是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3、侧面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树上-花下-遍地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

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当堂检测

1、常识填空。

《春》的作者是______,字___ ,号___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等。

朱自清佩弦秋实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 《荷塘月色》《绿》

比较下边各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①句表达效果更好。用两个“盼望着”,更好地表达出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②句中“春风”“春天”不如①句中的“东风”“春天”有变化。

2、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

②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了,嫩的,绿的。

①句表达效果好。“偷偷”写春草不知不觉地就长出来,更富于情趣;“钻”比“长”更能显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绿绿”,用叠词,更能表达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为红色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A)A.指引B.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B) A.然而B.的样子

3.一年之计在于春( B )A.计算 B.打算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 )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拟人、反复2. 拟人、排比3.比喻、排比

十、作业

与朱自清先生比一比

•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天写活了,写的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习的。

•这一节课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学到不少朱自清的秘诀了,下面请快快动手,写一段你最喜欢的景色,来与大作家比一比。(春、夏、秋、冬的景色任由你选)

你能仿照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夏、秋、冬任一季节中的某一景物吗?

要求:1、运用修辞手法;

2、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春 盼春(1)盼……来……近……急切心情

喜爱赞美总体轮廓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总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绘春(2-7)局部描绘 春风图(风唱春)分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娃娃—新

颂春(8-10)三个比喻句姑娘—美 总

青年—力

教后反思

总而言之,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春 教学设计(全文共539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