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并且结合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来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3. 运用对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情节要素概括文章内容。(重点)
2. 运用对比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两张图片(PPT)对比,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艾力泽·布菲(牧羊人)
二、情节梳理
1. 由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中的关键词“长期观察”引导学生快速勾画出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设置意图:采用跳读的方法,学会长文快读。
2. 以时间为线,学生默读、勾画出牧羊人活动的主要信息,并填写表格。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
3. 根据表格梳理出概括内容的要素,学生抓住表格中的要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置意图:突破概括内容这个考点。
三、感知人物精神品质
1. 学生紧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1.在教学过程中,前后之间衔接紧密。2.学生可感知四字词语在汉语言中的地位。
2. 通过牧羊人的形象具体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四、深入理解人物精神,体悟文章主旨
1. 展示表格一,通过牧羊人的事业与牧羊人的处境作出对比,理解牧羊人的精神之伟大。
2. 展示表格二,通过牧羊人的事业与一战二战的灾难作出对比,理解牧羊人的精神之伟大。
设置意图:两个表格的设置有递进关系,一个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待的,一个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这样的设置更能体现牧羊人精神之伟大,也更容易让学生对牧羊人产生敬佩之情。
3. 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设置意图:1.解决文章全文的结构问题。2.更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这种赞美之情。
五、作业布置
1. 学生寻找身边的“牧羊人”,写一段赞誉之词。
六、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文章,标记关键词语,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查字典解决;熟读课文,标清段落序号,在自己喜欢的、有疑问的或有独特思考的地方写出批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写脚本的要求,根据任务做好分工。
2.课上:学生在完成纪录片脚本任务的情况下,探究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学生活动,情境任务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
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文章思路,确定脚本框架,激发学生兴趣。
预设:
(1)三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相见。
提示:文章重点写了这三次与牧羊人的相见,可以以此作为脚本的三部分内容。
(2)三部分内容:“我”的想法——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我”的想法。
提示:文章开篇结尾确实两次写到“我”的想法,但要拍摄纪录片,想法部分无法通过镜头表现,且这两部分在表达上明显与文章主体部分不同,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学习再确定。
(3)四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最后相见。
提示:文章确实写到四部分与牧羊人的相见,但“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只是一带而过,并未详写,而其他三次相见都做了重点叙述,因此,这一部分可与最后一次相见合为一部分。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
预设:
表
提示:学生提取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预设: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例:
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倒”“散”“分开”“ ……此处隐藏4009个字……方案
科代表及小老师的培训
1.预习前置,两名科代表首先依据小说的相关知识链接,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批注《植树的牧羊人》。
2.一个教学组的四名科代表,自主组织研学,每班推选出一名奥斯卡评委主席。
3.其余两名科代表进入班级,对晚自习预习前置进行规范要求。
4.课堂常规、评价培训。
5. 各组推荐一个小老师,培训思维的扩散——创意文字
随着对老人观察的深入,“我”对老人的行为在评价上也发生了变化,请将原文改变为诗歌的形式,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吧。
示例引路:
1.当我想到
眼前的一切
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
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我才明白
人类除了毁灭
还可以像上天一样
创造奇迹,给他人带来幸福。
2. 我们身边也有像牧羊人这样的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毅力,辛勤耕耘,植下人性的美好,你知道哪些像这样的人?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
学法指导:请仿照示例,为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首文字来歌颂其精神吧:
2.
像草一样,
扎根这片荒漠,
编织薰衣草淡紫的梦幻世界。
——致老人
3.
种了几十年的树,
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
当荒漠变成沃土,
当死寂出现生机,
当黄土扎上绿色,
他却白了满头头发
他就是上帝的化身,
大地的造福者——牧羊人
八、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卷首语中,除了对本单元文章内容作了概述外,编者还针对语文学习方法提出了明确的单元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2.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植树的牧羊人》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篇幅比较长,又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安排了一课时,预设基础目标分别是:1.能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2.能批注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提升目标是能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写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总体看,本节课学习目标设定科学合理,在教学流程的推进方面也算顺利,基本上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检测,各类学生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在于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敢于放手,时时培训,不断地设置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奥数卡评委的化身活动体验中发现了创造奇迹的规律和方法,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规律和方法。其实,部编版教材早就传达出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今后一定要坚定的执行。
当然本次的活动中,我们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研学时B-A-C的研学顺序能很好地调动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12组研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思维很开阔,意见很不一致,学生争执地面红耳赤,我深入小组,发现真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的想法出乎我的意料,但很好的体现了本文的精神和魅力。我很很欣慰,我“窃喜着学生的思维及成果”,继续践行“以学生生成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终点”的教学理念,学生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我做到了不慌乱,继而进行引导,孩子们活用了“西江月”“观沧海”当真让我惊喜。
作为奥斯卡评委的化身,李锦鑫本是一个很腼腆的孩子,课上却满怀期待,跃跃欲试地举手时展示自己的作品。从作品来看,从孩子们脸上开心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比较满意自己的作品。
仔细反思,也存在问题,例如联系生活实际,为“生活中的牧羊人”创意文字展示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展出来,接下来我们还要不断设置活动让课堂更具语文味,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所获。
且行且思,我想,如果让我推荐一条自己认为做得最好的,其他学科可以借鉴的点应该是研学的B-A-C层可以让研学挤掉水分更高效;联系实际的活动——如化身“奥斯卡评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活动侧板磁力贴可以让展示更方便省时,美观;所以我们可以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关注学情,才能上出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课。
微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清文章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根据故事内容,探究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很久之前,有一个孤独的农夫,他独自住在一个叫做阿尔卑斯山的荒地上。他呢,在这片荒地上数十年如一日的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顽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边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富饶的田园。那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0页,共同来学习让、乔诺的一篇小说《植树的牧羊人》。
二、启幸福之旅梳理情节
首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魔都的同时用笔圈点勾画关键词,重点语句,理清文
章脉络层次。
1、段落划分(时间的顺序)
第一次拜访牧羊人(2-12)1913年
第二次拜访牧羊人(13-1701919年
第三次拜访牧羊人(18-20)1945年
2、概括文章内容
小组讨论,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题。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 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 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
2.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高原的情况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放羊、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塌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思考探究:
为什么一个牧羊人去种树了呢?还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这个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去创造了这种只有上天可以做到的事!课下仔细研读课文分析一个牧羊人的形象,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来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但是要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下节课请同学们分享!
三、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