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在文本阅读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时间:2023-12-15 11:24:16
在文本阅读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全文共5446字)

在文本阅读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我们常苦于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而收效甚微。更多情况下,我们总将阅读与写作“分门别类”,各起炉灶,这样就可以“术业专攻”,于是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就阅读而阅读,充其量只是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主旨意境和写作特点等进行分析,不涉及写作的指导。其实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处理阅读与写作时,切不可将二者分离,而是要尽力地做到巧妙的结合。

平日里,学生课业繁重,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而写作更是一种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脑力活动。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我们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却能更为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作文的能力呢?我认为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彼此交融,相互促进。下面是我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期待大家的多多指点,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注重在阅读作者中的积累。一篇文章总有一定的写作背景、写作时代,作家经历、作家的思想。在创作的时候,作者不可能把这些放在作品之外。我们在阅读中了解这些,会更进一步了解一个时代,了解作家的思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多角度的积累写作素材。所以在阅读起始,我都会全面介绍作家,包括作家的经历,文学思想,所处时代特点等。例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我就将陶渊明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居家读书时期、时仕时隐时期、归隐田园时期。并介绍陶渊明在这三个时期的经历和思想:年幼时家庭衰微,但此时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他深受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因而得以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这样两种不同的志趣。但当时的东晋社会,贵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压制,陶渊明虽有济世之才,却一直得不到重视。他的政治抱负不仅难以施展,而且还要忍受屈辱与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十分痛苦。加上当时老庄思想和隐居的风气非常盛行,就产生爱慕自然、向往隐逸的思想,此时的陶渊明时仕时隐,终于在他四十一岁时毅然解职归田,与官场彻底决裂,从此隐居不再做官。归田以后的二十年中,他同劳动人民有了广泛的接触,还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这些都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他创作田园诗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讲授中,学生感受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进一步体会到陶渊明与黑暗官场决绝的坚定,也懂得了博览群书可厚积而薄发。所以在教授完这篇课文以后,我要求学生在鉴赏陶渊明其它作品的基础上任选角度抒写陶渊明,他们写的文章有《平凡的陶渊明》《我眼中的陶渊明》《归隐路上的陶渊明》《他那执着的追求》《田园中的梦想》等。下面是曹海波同学的《再到现实》摘录:
    学习一天的我,真的好疲倦啊!我好想去休息,做一个挥着翅膀的小鸟。好想像李太白那样梦游天姥,陶元亮那样暗度桃花源,但现实又怎能听我摆布,我又怎能如此任性去违逆所有。

挥着自由的翅膀,纵情于山水间,偶遇一小径,深入其中,原来还有这么一片桃花盛开的境地,瀑布溪流,鸟语花香,似仙境,似梦中的那片天堂……

但一切都只是“好想”,现实终究为现实。我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世界,因此就要学会改变自己。虽说人定胜天,可也是适者生存。茫茫宇宙之中,你只是一粒尘埃,一粒学会了适应就能积少成堆的沙。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不会因有你的一时不适应,而倒转或停留。所以,你所应该做的,就是学会适应,学会改变自我,等到你学会了适应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就是你去改变社会的时候。面对现实,笑看一切,如元亮般的洒脱飘逸,找回自我,平淡也会铸就辉煌。
   看到曹海波同学写下的这些真实而优美的文字,我感到很欣慰。因为这让我看到,同学们在文本阅读中,不仅收获了文本内容本身的知识,而且已经产生了赏作品、析作品、品人性的写作兴趣。最为可贵的是同学们所产生的这种意识,能够在对文本在仔细阅读之后,认真思索作品、作者来写文章,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深化,并且对人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无形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在阅读作品中思考。阅读作品,也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不同的文学体裁,对学生写作的体裁自然影响不同,作用也不同,但在学习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多的是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因为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一的学生主要是写作兴趣的培养,高二的学生主要是思想认知的提高,高三的学生则主要是理性思维的培养。所以经过高一一年的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在每课课文学习以后写随笔,在观察生活中发现素材,已成为一种习惯,而且写作兴趣日益浓郁,所写的题材日益广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的文章在深度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的能力外,还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感受性阅读要求学生能领悟文章的感情倾向,作者喜爱什么,厌恶什么,赞成什么,批判什么。不仅对文中外显的情感能够感受,还要对隐含的、委婉的情感能明确感受,与文章情感达到和谐的共鸣,才能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思考。例如,我在教授余秋雨的《道士塔》时,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王道士的卑微愚昧、中国官员的失职渎职及外国学者借口的无耻,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领悟作者通过敦煌文物的流失,表现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沉重反思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这样引导,学生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上,他们逐渐地学会了解透过现象分析人、事的本质。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始终教导学生阅读作品,要用自己的体验、经历、感悟与作者的思想形成共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对文本的理解。所以阅读须进入书境,让书中之意入心,心中之意融书,分不出是书中写我还是我在书中,看似迷失了自我,却是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这是因为我已走进了书境,读懂了作者,读出了自我。五柳先生说:“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可见只有书中之蕴与我心中之意相契合,就能深悟其道,达此妙境。在学习《道士塔》后闫禾同学对文化有了自己的联想,现摘录她的随笔《朝圣》如下:
     一夜,在清冷的月光中突然惊起,环视一片广漠的苍穹,因了冷月,因了空寂严肃的对立着。远处的萧声落寞的响起,飞扬的尘埃还残留着杨柳的气息,我带着一身的尘埃与迷茫的双眼走向那梦里的敦煌……
    张骞的驼铃摇落了长安玲珑的秋月,带着浩荡的激情一路走来。青稞酒已煮好,柴灰余烬还叹息着岁月的悲哀,一饮而尽的酣然凝结成两行深深的蹄印,逶迤着却也是踏出了一条磊磊落落的路来。汉节秃了,秋月还在;驼铃散了,路还在;梦醒了,敦煌还在。伏在这苍茫的大地上秃然而无色……
    然而在头触地的那一刹那,天地间染成了一片血色,是谁的血泪将广袤的沙漠染红,是那中华大地上亿万中华儿女对敦煌飞天的悲鸣,是那中华的学者,对文化遗失的深深怨愤和一腔的热血……
   闫禾同学用自己的感悟,联系历史,读出了书境,在感受性阅读中读出了自我,使阅读的境界提到了创造的层面,也就是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我对这一环节并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依据作者的思想或文本的思想大胆想象、大胆推理,意在给学生创造一个敢想、敢说的自由空间,以便更好的点拨引导。我常想,无思不成曲,无想不成文。一个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的学生,哪里能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但要做好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找准思考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例如,我在教授完《孔雀东南飞》后,向学生提问:“诗歌的结尾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虑’”,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戒’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戒人与人之间不沟通;戒胡乱猜疑;戒攀援富贵,失去自我……在授完《伶官传序》后,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谈文中名句的启示,学生对其中的“满招损,谦得益”谈不出新意,我就指导他们:可以联系现代人的特点——过于自恋又过于自信,总认为自己的做法和看法无人能比,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这种人过于自恋、过于自信。要知道,过于自信就是自傲,自傲就会自损,自损自然就会自毁……谈谦虚可以从人的美德谈起,进而分析这种美德是需要知识,需要认知水平作为积淀等等。这样一来,同学们思维的火花碰撞开来,随之写出了一篇篇立意深远、角度独特的好文章。
   三、注重在阅读中张扬个性。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把书本上理性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文本后,我都会以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或联系山川,联系万物;或思考社会,思考自我。课堂上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常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和即兴表达为主要内容,提倡个性释放,不在于对错,只在于有理,并随时在他们不同的观点中寻找可变性话题,联系现实,进行课内小型辩论赛。课下,以写随笔为主要书写形式,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观点。例如,李亚菲同学在她的《化悲痛为食量》一文中说:
   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车祸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自己无法趋遣这种悲痛,长时间以来只是静坐无语,望天发呆……突然有一天自己大吃特吃,以后遇到考试失利,心情不畅总喜欢化悲痛为食量。
   我给她的批语是:本文只是记述自己一种生活做法,没有从这件事总结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建议细腻描写大吃之后的心理感受,然后得出悲痛也不会长久延续,进而得出喜亦如此,再化用李白的诗为:世间悲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告诉读者喜也罢,悲也罢,只不过是过眼云烟,都不会长久,所以喜者不必得意忘形,悲者不必颓废沮丧,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李亚菲同学看后写道:一次考试,一次竞技,我觉得重心应当也该是结果,过程在结果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然而对于生活,我认为注重的是过程,是生活中的每一份喜,每一份悲,每一个细节。生命的阵地在于享受生活的每一份喜与忧,感受每一张笑脸和每一个忧伤的延伸。如果把这些看作过眼云烟,怎能过好每一天?生活如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忧它也忧,若你面对生活面无表情,何谈人生之趣?

我给她的批语是:过程不坚实,结果总是会令人失望的;过程是坚实的,结果还会差吗?我们何不多体验过程、感受过程,毕竟过程令人难忘,它也许有奋斗的汗水、有辛酸的泪水、也定会有成功的喜悦……我并非说生活无悲、无乐,更不是说面对生活毫无反应,只是应当有面对悲、喜的一种积极态度。

此时,学生都反映我的批语比较理性,比较现实。可以说,在激励学生阅读中张扬个性,学生不仅有兴趣阅读、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更加拉近了我和他们的关系,又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们师生也以随笔的形式进形交流,张扬个性,尽情抒写,不拘一格。在讲授了《孔雀东南飞》后,我写了一篇题为《不求生死相许,但求静思良策》的文章,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读罢全文,我想我们且不论诗歌主题在当时的社会意义,暂且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剖析这件事,想想焦、刘二人的死究竟是否可取。如果婚后焦仲卿和刘兰芝能时刻让母亲感到儿子的一如既往,媳妇的关心体贴,二人常与母亲饭后拉拉家常,嘘寒问暖,焦母自然会爱屋及乌,他们俩可能也就不会双双赴死。再者,从兰芝对哥哥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虽然她也和哥哥交谈,嘴上答应的是“等时相许和,便可做婚姻”,可心里却想着与焦仲卿“黄泉下相见”,这岂不是口是心非。
   我们在感伤焦仲卿和刘兰芝忠贞爱情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想一下,焦仲卿如果面对母亲的逼迫,能更加关爱母亲,与她倾心长谈,那么试问,一个母亲还会希望自己的儿子休妻吗?刘兰芝若能对哥哥坦诚相告,试问,再爱钱财的兄长难道会希望自己的亲妹妹生活不幸福?我想,如果这样,也许焦仲卿和刘兰芝就不会生作死别,酿成永久的遗憾,难道他们真的不明白,真正的爱情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生活中我们多少中学生不正是因为不能冷静思考,不能与老师真诚交流,与父母倾心长谈而离家出走呢?由此看来,化解矛盾,消除代沟的良策不是没有,只是我们缺少理解和体贴他人的爱心,缺乏考虑问题后果的缜密心思。
   同学们看了我这篇文章后,各抒己见,各书其文,其中,郭元元同学也写了一篇题为《真正的爱情》的文章,她是这样写的:
   真正的爱情,有如花冠上的露珠,只会逗留在水样清纯的灵魂里,容不得一点杂质。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可以超越生死,成为永恒!
   真正的爱情,不是我们为得到金钱的工具,不是一种手段,而应是内心最纯真的感情的萌发。真正的爱情讨厌当工具,你出卖了它,它也不会让你幸福。这是爱情的一戒。否则有何会有白居易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佳句和那汉乐府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
   真正的爱情也不应该受到封建思想的阻挠。陆游与唐婉喜结良缘,却被陆母棒打鸳鸯。被迫改嫁的唐婉只能与陆游提笔写下《钗头凤》。有情人便这样天各一方。刘兰芝与焦仲卿也在封建思想下无奈殉情。故事虽有美丽而浪漫的传说作为尾声,但并不能改变它悲剧的性质。如果没有这种封建思想,就不会有梁祝化蝶的传说了。真正的爱情在封建时代大多也只是这种结局。这不是因为爱情经不起考验,而是无法得到世人的承认与满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是多么的哀怨与凄凉啊!这应该就是二戒吧!
   真正的爱情并不只是相处时的浪漫或是出众的相貌所能带来的。如果没有彼此的了解与相知,又怎能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呢?“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多少人都曾经历这样的事,活在恨中,活在悔恨的泪水中。但恨与泪水又能挽回什么呢?它们挽不回你宝贵的青春,挽不回你美丽的容颜,也挽不回你心灵的无邪。一把把断肠泪只能让你心碎!第三戒大概就是它了吧!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愿所有的有情人都可以终成眷属,拥有自己那份真正的爱情!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尽管自己的文笔比较拙劣,学生的看法也比较肤浅,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的做法即使不能感天动地,但只要他的做法能引导或启发人们向善或有所创造,那么这个人的做法就是有意义的。”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呵护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关注社会,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抒情言志。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阅读思考读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笔如有神”。当然,以读促写是需要时间的,因为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更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写作积累,促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使学生自如地抒写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只有有效地、合理地、带有创造性地指导,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张扬个性,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水平达到质的飞跃。

《在文本阅读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全文共544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