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多篇

时间:2023-12-03 10:46:24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多篇[本文共4754字]

[说明]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年,是365天的总括,是一年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那么对于过年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感想呢?可以写一写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五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一)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儿,大年初一扭一扭。”不远处幼儿园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唤醒儿时记忆,鼻尖略略酸涩,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烟花绽放后的烟火味儿,萦绕鼻尖,经久未散。

幼时的我,对于“年”的最初记忆是从满街的各式烟花爆竹开始的。“飞碟”“仙女棒”“陀螺”“电光花”,各式各样的小烟花,在我的眼中,是比四驱车还要有趣的玩意儿,心满意足地抱回家,欢呼雀跃地等待春节的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着二踢脚“嘭”的一声响,期盼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幼时,奶奶总会用面粉熬上一锅浓浓的“胶”,贴上红底黑字的春联,寄托了全家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上联,下联,横批,一点点抚平,仿佛旧年的烦恼也被一一抹去。帮着父辈们贴好春联,换上新添置的衣服,兴奋地去寻自己的玩伴,你追我赶,嬉笑打闹,妈妈声音还在身后:“小心点,别弄坏衣服”……“东南西北”“拍洋画儿”“骑马打仗”,每一项游戏都好玩极了,叫喊着,疯笑着。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彤彤的大灯笼,年味儿十足,可爱极了。缕缕香味伴随着“滋啦”的声音不断从厨房飘出,“别野啦,回来吃饭啦”,呼啦啦一哄而散。春节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几个“硬菜”,炸丸子、红烧肉、熘鱼片、红烧鸡块,这肉香,早已安抚了我的五脏六腑。每做好一道菜,奶奶总会先夹出一点来,放在条台下香炉旁的碗里,说是要先供奉祖先,他们会保佑我们的平安。

暮色被炊烟笼上了一层薄纱,像是镶嵌在天幕里的流苏。屋里被浓浓的香味笼罩着,浓得化不开。饺子,又名交子,更岁交子,新旧交替,是年夜饭欢快的终章,既是一年的结束,又是一年的开始。胖乎乎的饺子在沸水中不停翻滚,我们一个个的都踮起脚尖往里面瞧,寻摸着,都想找到那个包了硬币的“福饺”。

吃着水果糖,磕着瓜子,剥着开心果,盼望着,期待着,零点的钟声终于敲响。“去吧”,终于得到首肯的我们,叫喊着跑出去,一样样将各种烟花小心摆出来,借奶奶递过来的一支燃香,对准“陀螺”的引线,“嗤啦”,它开始飞快地盘旋向上,“电光花”顶端冒出的烟花,四射迸开。“嘭”“嘭”“嘭”,我们抬起头,形态各异,瞬息万变的烟花,曼妙地展开她一张张浅黄、银白、洗绿、淡紫、青蓝、粉红的笑脸,美不胜收。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花瓣如雨,纷纷坠落,似乎触手可及。

年,是印刻在中华儿女心底最深的记忆,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红彤彤的的灯笼,白胖胖的饺子,绚烂的的烟花,共同都构成了我们集体的,“年”的记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二)

过年是那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 ,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过年是爆竹声的万象更新,过年是对新衣服的期待。

今天妈妈赶集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捆韭菜,我问我妈说:“妈妈,你买韭菜干什么呀?”妈妈说:“包饺子。”我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呀?”妈妈说:“你们呀,现在你们真是够幸福的了,在我们那个时候平常时候根本吃不到饺子。”

在我妈妈的那个年代里,每年过春节最高兴的是便是包饺子了,而吃饺子便是最好的生活了,在那个年代里白面是最宝贵的了。

妈妈那个时候,姊妹多,在平常她们穿的衣服都是最大的穿小了就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就给老三穿,他们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

妈妈还说在她那个时候不比现在,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视,都可以在自己家看春晚,而她们以前一个村里就有一台或两台电视,最多不超过三台,她们想看春晚的话,必须很早就要吃完饭去别人家看电视,如果去晚了就看不成了,因为会被其他人围的水泄不通。

这大概便是妈妈她们那一辈人集体过年的记忆吧!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街道里就有了过年的气氛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出来拿着浆糊和春联,乐乐呵呵的贴春联,还有挂大红灯笼,还有妈妈给买新衣服的期待。

要说过年对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便是我们特殊的拜年方式了,山东是文化大省,在“仪式感”营造这一块,向来都拿捏的死死的,而我们山东是全国最讲究,最丰富,最全面的。一到大年初一,我们会起得很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院子里放鞭炮,这劈里啪啦的响声向征着新的一年里第一天的开始,家里的老年人早早的起床,吃过饺子,穿上新衣,等待晚辈的礼拜。接着就是我们这些晚辈“拉帮结派”挨家挨户地磕头拜年,要说到我们山东的拜年方式可是独具一格、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习俗传承、礼仪之邦。山东人有自己专属的拜年方式。

这大概便是我们这些人集体过年的记忆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或者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吧,跨过年关,在新一年的开端得到一些新的礼物,获得一种生活的新可能,这样才能在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之中,真正拥有“新”的一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三)

二十五年前,新婚的我们从青藏高原青海西宁市来到珠三角岭南广东佛山,这是一次海拔落差2200米的迁徙,是一次由西北到东南距离3000公里的转移,更是大西北高原文化与南粤习俗的一次融合。这次由高到低由西到东由南到北的生活习惯大转变,首先从过年派“利是”开始。

我们刚来南粤大地不久,便逢新春佳节来临,这是我们夫妇第一次在广东过大年。

入乡随俗,初到广东的我们也学着过广式春节。首先,从形式上接轨:我们把北方叫惯了的“压岁钱”改称为“利是”,把北方装压岁钱的“红包”改称为“利是封”;其次,从内容上接轨:在北方,过年的红包要么是长辈包给晚辈,要么已经挣工资的晚辈孝敬长辈,但只要能挣工资了,基本上就收不到红包了。而在广东,给压岁钱被称为“派利是”。派,就是大派发,发放范围除了给老人和孩子,扩大到只要你高兴可以派发给任何未婚人士(无论男女无论年龄无论是否已挣钱),扩大到可以派发给保姆保安保洁,甚至于派发给过年给自己提供服务的旅店酒店服务生出租车司机,还有老板派发给员工、村长派发给村民、小区物业派发给业主等等。只要你想派,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派。派发面积大,范围广,派发金额不定。广东人似有一种说法,派出的利是越多,来年越是会发财。

当时,在我们居住的大院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孩老人,还有一群二十多还打光棍的靓仔帅哥们。过年出门只要一见面,无论碰上哪一个,我就马上派出一个利是,讨回个“恭喜发财”的吉祥祝福。大家笑容满面,其乐融融!

可是我们小两口,又不老又不小,春节过完了,竟然没收到一个红包,且这种现象还持续了好几年。终于,在某个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坚定地对老公说:“不行!我们家必须要添丁加口,改变过年收不到利是的现状!”于是,我们的造人计划正式启动并付诸实施。没想到腹中的宝宝更会配合,挑了个过年的时间降临人世!这下可好了,出生在春节,一生下来就可以“逗利是”了。亲朋好友、邻居同事派给我家襁褓中的宝宝那些"利是",也让我尝到收利是的高兴滋味,可烦恼也接踵而来。喜的是在大过年生了个胖小子,小孩子一出生就有利是收;烦的是这回收支来了个大颠覆大逆转,从“贸易逆差”一下转到了“贸易顺差”,我们处于经济上的有利地位,这个逆转来之过猛,反而令我们一下不能适应。想想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不能占人家的便宜,不能欠人家的人情,有来无往非君子,这些教诲天天萦绕于心,让我们两口子开始有点儿惴惴不安,这么多人情应该怎么还?总不能坐等人家再生一次孩子吧!干脆摆一次满月酒,将“顺差”带来的人情收益一次性还清,图个两口子心安理得。由收利是引发的“贸易顺差”也就顺利解决!

年年岁岁节相似。有了儿子后的春节,你来我往,派利是收利是,孩子图个乐儿,大人图个吉祥的好意头。来到广东已经二十五年了,我觉得必须要给广东人派利是的好习俗点个赞。广东人派利是约定俗成,金额随意,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或百元,以讨吉利讨开心为目的,图的是平安快乐的好意头。而北方的红包基本是少则百元起步,多则千元,上不封顶,无形中增添了经济压力和人情负担,甚或闹出一些不愉快。

这几年,抢红包开始变成日常游戏,过年时家家户户的节目又增加一个时代特色。

北方的压岁钱是压住“邪祟(谐音‘岁’)”保平安的意思,而南方的利是也是“利事”或“利市”的谐音,万事大吉的意思。无论北方或南方,中国的民俗都是祈盼吉祥祈盼平安。所以,让"利是"回归到本来的意义,不攀比不计较,这样的春节才能过得快乐又祥和,顺心且喜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四)

春节,是镶嵌在每个人心中最浓厚的乡愁。无论在哪里,大年三十,在外的游子大多会如同归巢的燕,大包小包带着礼物、带着牵挂、带着乡愁回到家乡。

在我印象中,乡愁可能是红红火火的春联。在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起床,蹲在炉子边看父亲往锅里一边加面粉和水,一边搅拌成米白色的浆糊用来贴春联。父亲总会赶我去将门上已经发白的旧春联清理干净,然后我们一起换上新春联,辞旧迎新。他还特地把福字倒过来贴,取谐音意为“福到了”,可真应了王安石的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贴春联,贴的便是对新春的寄语。

乡愁也可能是熙熙攘攘的年集。说到新年,最无法忘却的就是赶年集了。小时候,父亲总开着他的三轮车载着裹得严严实实的我去赶年集,路上偶遇到邻里乡亲,总会热情地捎他们一程。到了集上,脚步声、吆喝声、笑声掺杂在一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蹦蹦跳跳,大人们则忙着讨价还价、货比三家,临走时满满当当的年货已经堆满了每个人的后车厢。所谓赶年集,赶的便是对新年的期盼。

乡愁抑或是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在我们家,母亲和姐姐是准备年夜饭的主力。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响起时,饭菜的香气也弥漫开来,这时候父亲总会温上一壶好酒,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听父母讲述他们幼时的不易和如今的变化,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如今的好政策,展望未来要更加努力。所谓吃年夜饭,吃的便是那一抹对新时代的展望。

乡愁或许是络绎不绝的问候。大年初一,鞭炮声早早响了起来,“过年好!”一句句问候声此起彼伏,邻里近亲笑意盈盈地带着祝福进门。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不管是零食还是压岁钱,兜里往往是鼓鼓囊囊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拜年不拘于形式,相距千里的亲人可以一个视频电话打过来互道祝福,手机微信发消息、家庭群里发红包进而成为了拜年的主流方式。所谓拜年问候,问的便是那一份对新年新气象的祝福。

乡愁是漂泊在外的人们与家乡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结,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与依恋。春节则是内心深处最久远最深刻的记忆,就像一壶陈年老酒,随着腊月的到来,节日的到来,淡淡的思乡愁绪就悄悄弥漫到眼前。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五)

所有传统节日中,新年,是一家人最期盼的,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也成为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

贴春联 穿新衣 总把新桃换旧符

记忆中的新年,是从祖辈大扫除开始的。爷爷奶奶用扫帚、掸子对家里进行大扫除,并在门上贴上春联、大大的“福”字,这就算是正式拉开序幕了。

小时候,村里没有便利的网上购物,平时若想穿一件新衣服,要么去裁缝店做,要么去城区百货商场购买。所以,能够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大喜事!每到过年,妈妈总会给我置办一身新衣服,但在大年初一之前,我只能每天去看一眼、摸一下新衣服,天天数着日子,期待着把它穿上身。

舌尖上的美味 把酒话新年

快过年时,爷爷就会拿出家里蒸糕的一套工具。村上会蒸糕手艺的人并不多,所以,邻居们都会请爷爷帮忙制作。就这样,爷爷一蒸笼一蒸笼地做着糕点,而我就蹲在灶前生火,看着美味的糕点出笼,开心得不得了!如今,爷爷已是古稀之年,但是一到过年,爷爷还是会蒸糕,这个仪式从未改变。

除夕之夜,家人欢聚一堂,吃着奶奶烧的家常美味。大人们斟点小酒,话一年来的人和事,小孩子给大人们一一拜年,说上吉祥话,送上祝福语,拿到压岁钱。这幸福温馨的场面不禁让人感慨:在外拼搏再辛苦,这一年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守岁,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仪式。当大年初一零点的钟声响起,每家每户都点燃爆竹,用这种方式喜迎新年的到来。“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包含着大家对于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烟花声、爆竹声,不消不散,犹如昨日之声,让我久久沉浸在美好的童年回忆里。如今,我们不需要苦苦等到新年到来之际,才实现这些物质上的愿望。我们可以每天都穿新衣,每天都吃美味的菜肴,但是已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期待与兴奋。

新年,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背井离乡的人们回归故里,陪着父母、陪着长辈,点燃家的温度。于我而言,新年是传承。我们不仅仅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富足。生活需要仪式感,新年更需要仪式感,只有让后辈从小在这种仪式感中成长,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多篇范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多篇[本文共475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