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浅谈努力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文章标题:浅谈努力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一、认同感及其在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性质和地位
认同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和某一对象视为同质,在理解、同化、接受、内化的过程中产生密不可分的主体性感觉。笔者认为:就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这种认同感的培育,应该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高速公
路经营管理企业由于自身具有的社会性、服务性、分散性、窗口性等特点,对员工的参与性、自觉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员工对公司的要求、目标、理念甚至制度是否理解、认同,是否努力去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这就要求高速公路的员工要将自己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主人翁意识的支配下,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目标、企业精神、规章制度、标志标识等,予以认知认可、理解赞同、接受并笃行,从而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谐发展,而这一切,正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努力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应该是建设高速公路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
二、培育认同感在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培育高速公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推进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主要是:
(一)有利于员工的自觉自律。高速公路企业企业文化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特别是它的制度文化以及对员工行为准则,对企业的形象和标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路公司对生产和管理有着严格的程序、严密的内部分工、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以我公司为例,三个国际认证标准的贯彻,构成了公司管理的重要体系框架。然而,制度权威的树立必须以认同为前提,认同度的高低决定着制度贯彻的有效性的大小。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必须的制度,由于缺少宣传和沟通,没有被员工认同即强令执行,员工会表现出不满和无奈,领导在场和不在场完全不一样,尽管预防在先,但防不胜防;违规当管,但管不胜管;违纪该罚,但罚不胜罚,“按倒葫芦翘起瓢”。相反,如果得到了员工的认同,这些规章的精髓会渗透到员工的心灵深处,内化为员工的自控自律意识,就会克服被动性,增强主动性;克服强迫性,增强自觉性;克服消极性,增强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笔者所在单位的各个收费站都提出的“8个一样”、“四声服务”等,就是在对公司的行业性质和对收费服务充分理解认同基础上提出的,大家都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言笃行。
(二)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高速公路企业中,由于分工的需要,员工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由此决定了经济收入乃至地位有明显的差异,员工如果对此没有认同,就容易心理失衡,产生嫉妒、隔阂、矛盾,甚至互相拆台,恶化企业的人文环境,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相反,员工如果都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工作岗位、工资收入、奖惩情况、地位作用等予以认同,就能够接受员工之间能力强有弱、贡献有大有小、工资有高有低、的客观事实,就会坦然面对别人拿钱比自己多、提升比自己快等事实,只要大多数员工觉得企业是公正的、公平的,就会出现一种彼此信任、尊重、理解、包容、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就会展开有规则的竞赛,从而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笔者所在的单位有个新组建的收费站,由于开通时间短,车流量少,因此绩效工资为全处最低。由于该站对公司的薪筹制度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得到了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员工全站员工的积极性始终保持得很好,一些收费员还主动写了倡议书,提出要“讲贡献,看发展,建设身心愉悦的和谐收费站”,在全公司推行“6s”管理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三)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笔者认为:员工到高速公路企业就职,首先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也就是现在需求理论中所谓满足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但是决非仅此而已。高速公路行业作为我国交通行业中一个新兴的行业,员工队伍有着年轻化的特点。笔者在工作调研中发现,约三分之二青年员工,更看重的还是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希望能够籍此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水平、最能发挥自己才能、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以满足自身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享受团队的乐趣。而这种归属感的前提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否则,员工和企业间就会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与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难沟通,对企业不信任,甚至想离开。相反,只要认同企业,员工才能够将个人的小目标和企业的大目标一致起来,将个人的荣辱得失和企业的兴盛衰败一致起来,自觉地心系企业,为企业操心,为领导分忧。笔者所在的单位由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比较高,所以员工各项活动踊跃争先,十分在乎集体的成就和荣誉,在各项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永不懈怠、追求卓越”的精神,可以算是一个例子。
(四)
第二篇:企业文化建设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建设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有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指的是企业面貌、产品外观、纪念物和标志等; 制度:有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行为规范等;
精神:是指组织最高目标、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精神、风气和道德等。
我行新一届党委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当前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推进月活动中,下大力气整治工作环境、规范工作秩序和完善工作制度,这是改善企业外部面貌和提振企业精神面貌的重要环节。这些只是突出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企业文化重要的还应是它的精神层面。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精神层面主要是搞好宣传,组织好活动,唱唱歌,跳跳舞。其实,这些只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些外在表现,企业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员工的核心价值观、精神风貌和道德等。企业的经营理念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建立和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需要潜移默化,不断的积累,更需要正确的导向和榜样。
企业文化的理念可以研究制定出来,但企业文化的形成,却是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认同。没有共同的认同感,强制执行的形 1
式是形不成优良的企业文化的。我们通常要求员工要爱行如家,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有主人翁精神,要忘我拼搏。有这样的要求,每个员工也都可以表面这样做,因为就象俗话说的:端人碗,受人管。但他的内心呢?是真心愿意这样做吗?任何人只有对自己有利的事才会积极努力地去做。现代社会,抛开个人利益去讲集体利益是空洞和苍白无力的。我们天天都在说,要“以人为本”,这不应该只是一名空洞的口号。因此,要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就必须要做到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使员工的内心和企业的要求相一致,企业认同的,就应是员工认同的,这样的企业才会心想事成,无往不胜。
我们来看下世界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
英特尔公司企业文化的六项准则:客户服务、员 ……此处隐藏9528个字……君子
先贤告诫:"亲君子,远小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废也”!
自古以来,我们的多少朝代都败坏在没有遵守这句千古明训。从商纣到大清,那也个不是因为领导人而是国家社稷衰败的。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敢于直言、敢于顶撞领导的员工,那这个企业也就快到了尽头了。
但是,往往一些大人物却喜欢小人.小人嘴甜,奉承献媚的话说的恰到好处;小人腿勤,整日围着大人物打转子;小人会办事,对大人物的家务事,私事,心事了如指掌.小人恭顺,一副奴才相.见了大人物,满脸谄笑,装成孙子,点头哈腰,层次高的小人,做得滴水不漏,宛若君子,谁能不爱呢?
"君子不与小人斗"大都是君子的处世哲学,恰恰合了小人意,结果往往是小人骑上君子头.君子埋头干事,小人伺机整人,精力的投入方向上,小人就占了上风.干事往往就要有漏洞,出错误,小人不干事也就不犯错,但她是挑毛病的高手,君子出错,小人幸灾乐祸,把君子的错误夸大无边,传播无际,直到有人,特别是君子与小人共同的顶头上司对君子不满,甚至责备君子,小人再添油加醋,落井下石一番才肯罢休.
从(推荐访问范文网WWW.)古到今,历朝历代,朝廷之上都分为两道风景,都有君子与小人之争,开明的君主执政时,小人会隐藏起来,一旦有机可乘,都会跳出来咬一口。现在社会变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私营民营等企业,这些企业的老板董事长有点类似于君主,怎样才能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呢?
首先,识人。应当判别那些人经常说自己不应该这么那么做,对自己想做的事提出质疑的,那些人经常附和自己,那些人经常在自己的耳边说别人的不是。 其次,要经常听听基层员工的心声,不同部门的员工对经常接近自己的人的评价。如果你听不到声音,或者你听到的都是说好的,我认为,你这个领导做得好失败,
你已经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了。那你听到的声音去判断。
第三,就像古代时候的君主一样,给已经确定的“忠臣”,赋予“打皇鞭”、“铡龙铡”。
第四,制定“君主立宪制”、“王子犯法于民同罪”等规章制度,让员工监督自己对制度的履行情况(采取无记名意见箱),意见公开栏,将自己的履行情况公开,给予意见箱公开人员“免死铜牌”或者是员工轮流公开意见箱。
以上我能想到的几点解决办法。总之,大小人可以乱政亡国,小小人可以把一个单位搅的是非不断,乌烟瘴气.敬请各位特别是有识之士认清小人,谨防受害.
五、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幸福,鼓励合理的失败。
历年来我们一直有着“枪打出头鸟”的这一说法,这样就会导致我们不敢承担责任,遇到新问题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我们很多管理人员整天盯着下属的不足,靠着打击下属来增加自己的“权威”,请问,这样你的下属什么时候才会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呢?
现在人们也许开始遗忘了2014年以前,大凡新办一个企业,总是要先到工商部门进行名称预先登记,领表后,还需要开据房产证,进行验资、审批,如果是歌厅舞厅或者卖烟什么的,还要跑文化局、烟草专卖局,然后又回到工商局,领取营业执照,接着再到公安局进行刻章审批,到银行开设账户,接下来的还有税务、统计、社会保险等各项登记等着??每一个程序要跑一个机关,每一个环节要进一个“衙门”,加上拥堵的交通和部门之间扯不清的皮,什么时候能真正开业就没准了。那时候,我们常常埋怨行政人员办事不灵活、官僚气十足、效率低下等等,这些都是因为那些员工把“不犯错误”定为工作的首要目的,而把服务顾客、享受工作放在次要的地位。在市场竞争当中,目标置换现象对企业的危害更大,它限制了员工的创造力,损害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之所以会产生目标置换的情况,从本质上讲,就是缘于领导层或是员工对责任的片面化理解,因为大家只看到了责任所具有的惩罚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在组织中的激励作用,所以目标置换的现象才会长时间存在。
管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波特定律,它的内容就是“不要总盯着下属的错误”。 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认为:管理者过于关注员工的错误,就不会有人勇于尝试。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我们允许下属犯错误,如果那个人在几次犯错误之后变得"茁壮"了,那对公司是很有价值的。犯了错误就能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在西门子有这样一句口号:员工是自己的企业家。这种氛围使西门子的员工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只要是有创造性的活动,失误了公司也不会怪罪。
对下属和员工的错误保持宽容是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美德。日本有一个表演大师,有一次在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松开了。有个到后台采访的记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难道他不知道这是表演的真谛吗?""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不当场告诉他,我想教育的机会将来会有更多,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这位表演大师并没有因为弟子看不出自己的用心而责怪他,反而对他的细心进行了嘉奖,可谓别具匠心。这样既没有打消弟子以后细心面对生活的热情,又为后
面的教导埋下了良好的伏笔。
首先,下属犯错误,领导要首先承担责任。从管理原则方面来讲,责、权、利是一组相对应而存在的因素,一个人有多大的权力,就应该获得多大的利益,承担多大的责任。责任并不代表你所受的约束有多少,而是表明了你在组织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一个有自信心的员工,他会把敢于承担责任当成是能力的体现,把它看作是提升团队合作精神的契机。一般来说,组织在面临危机或者变革的时候才突显责任,一个敢于在危机关头承担责任的员工,他本身就是能够被人信任、受人尊重、具有权威人格的人,这些素质都是优秀员工所不可或缺的素养。所以,组织领导者要敏于发现这些人才,并在组织当中培养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下属犯错误,领导者一定有责任。领导要勇于承担责任,这不仅是一种表率,也是一种品质的体现。领导一旦通过表率作用树立起在员工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创新一定是打破墨守的陈旧规矩,那么打破陈旧的规矩肯定是有一定的责任风险的。对一个积极发展的企业来说,我们需要勇于承担责任的员工,让每一个员工都承担一份责任,这也就等于让他们多了一份自信心和成就感。
其次,优秀的管理者在员工犯错的情况下,是不会一味地责怪的。以宽容面对他们的错误,变责怪为激励,变惩罚为鼓舞,让员工在接受惩罚时怀着感激之情,进而达到激励的目的。每个人都是需要鼓励的,有鼓励才能产生动力。
宋秉泽
方仕集团财务部
201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