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今年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 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ldQuo;智圣&rdQuo;),为鬼神立庙 (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ldQuo;土谷祠&rdQuo;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ldQuo;下榻&rdQuo;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ldQuo;土谷&rdQuo;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 &ldQuo;香客&rdQuo;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ldQuo;香客&rdQuo;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ldQuo;耳听为虚&rdQuo;的东西上引发的。
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ldQuo;眼见为实&rdQuo;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ldQuo;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rdQuo; 或者是&ldQuo;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rdQuo;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
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 这就是我读完《阿Q正传》的一些感受。
第二篇: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篇章之
一。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一一“《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 ,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而《阿Q正传》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而且在于具有它的的广泛社会意义与深刻历史意义。
关键字:《阿Q正传》; 阿Q形象; 精神胜利法; 意义
前言
对于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1];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性的性格化和典型化”[2];有人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3];还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4]。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而不管怎么说,阿Q这一形象的刻画是成功的。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在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
一. 阿Q形象分析
《阿Q正传》之所以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阿Q相”太普通了,鲁迅先生锐利的锋芒触痛了社会的神经,使得许多人从中照见了自己的灵魂,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这正好印证了俄国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名论断: “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5]。道理很简单,读者感到熟悉,因为这个人物集中地体现着社会上同类人物的特征:读者觉得陌生,因为他是身肉饱满、生动活泼的独特生命,个性与众不同。阿Q是一个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有着深厚生活基础的文学形象。
(一) 落后不觉悟,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形象
鲁迅先生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做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性格也丰富复杂。鲁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染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6]。但同时,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力,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却转而欺辱更弱小者;他有着守旧的心态,如对钱大少爷的剪辫子
深恶痛绝,称之为“假洋鬼子”;他身上更有着“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并口口声声地说“杀头好看”。而且阿Q对革命的认识是十分幼稚、糊涂、错误的,他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他向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 ……此处隐藏4550个字……高马大的,那么他就绝不会任人打,而还编出什么“儿子打老子”的鬼话来自我欺骗。可是阿Q所代表的贫弱的中国农民手无缚鸡之力,无力对抗强势只有挨打的份。这样构思的确符合中国当时的真是现象。还有,他头上长了癞疮疤,受人嘲笑,在与别人对骂中说出“你还不配??”,并以此炫耀,以丑为美,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以获得骄傲感。虽然他的这种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阿Q因身体不足的缺陷,增加他对生活的自信心。可是像他这样的转换却让读者一眼就看透他的愚昧无知,没有羞耻感。但他这一举动倒也符合当时国民的心态,大家都这样,我的缺陷又何妨?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阿Q在被“假洋鬼子”打过后,转而欺凌静修庵里的小尼姑,这实在让人看不起。先不说他是不是男子汉,就说他受到强者欺凌而又欺负弱小,它可以选择报复强者,最起码挽回自己的最严,可他却这样转嫁痛苦,结果引得酒店里的人大笑,而自己以似乎胜利一般“哈哈哈”千分得意的笑。而他的这一行径确实很符合人物特点也很符合那个年代麻木愚昧的国民的行为。
阿Q的“精神胜利法”着实让他生活的舒心一点,最起码使他暂时忘记痛苦,一觉醒来又是美好的一天。在现代人看来,“阿Q精神”是适应人们需要的,世界上有太多不愉快的事了,如果心里想开点,不去想他,那么生活确实会更好。很羡慕阿Q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渗透了这个道理。不知道这样写是否与阿Q思想的本意起冲突呢?鲁迅先生尽量丑化了阿Q的形象,或者最起码也无法激起读者对阿Q的同情心。小说中的他很是愚昧无知,但他也具有极为强烈的男权意识。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孔孟之道对劳动人民进行毒害,这一点在阿Q身上有相当完整的表现,例如他认为“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就是典型的“男尊女卑”,“女人是祸水”的儒家思想;他又恋恋不忘未庄的“祖传”、“老例”,盲目的排斥异端,又讲究虚伪的一套“男女授受不亲”观念,主张严守“男女之大防”,而且还拜倒于儒家的“孝道”,“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甚至于连“美学观点”也不自觉地受孔老二徒子徒孙的影响,说什么吴妈“可惜脚太大”,等等!
他歧视女人,认为“女人是祸水”,但又要传宗接代。他希望找个女人来完成使命。正因为阿Q是那个时代的小缩影,因而在那个社会的人们大体在思想上都这样认为,这也是社会的悲哀。处在革命年代,旧的封建思想受到抨击,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躲在偏僻农村的农民却固守传统,不能进行思想解放,也许
这也从侧面映出辛亥革命失败必然的结果吧!
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辛亥革命的前后,看似是改朝换代,即将迎来新时代,而这场只改表面的革命并为从根本上改掉什么。以前的旧官吏只是改变表面的“行头”,依旧做着清王朝官吏的旧事,举人老爷和把总依旧带着清廷的旧制度,而最后审判阿Q那节,阿Q尚未弄明白自己被抓的原因,一味地说他们没有找自己,自己没来得及参加革命,这与捉拿抢劫赵家的盗贼毫无关系,却变成了替死鬼,最后喜气洋洋被杀头。最后这一节“大团圆”很具有讽刺意味,明明是阿Q悲惨的被推上断头台,却以“大团圆”来写,讽刺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阿Q的被枪毙,象征着广大群众在这场革命中仍是受害者,阿Q是被辛亥革命枪毙的,意味着这场革命的失败。
作品带有批判性色彩,对未庄的革命运动可以看做是“辛亥革命历史悲剧的喜剧式展现”,由于这场革命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思想革命做前提,只做了表面的,革命者是带着封建思想去参加革命的,而最终的革命政权与封建政权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导致中国的面貌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也是鲁迅先生通过未庄小小的革命,以阿Q为牺牲品,“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3】。
最后,我们来说阿Q的可怜,虽然他的那些行为很是可恨,但是如果联想到他的那个时代,作为这样一个小人物,他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更何况谁愿意生来就被人欺压呢?他因为时代的悲哀,社会的黑暗,在无可奈何之下蜕变的令人可恨,但是,希望读者考虑考虑写作背景,理解一下他的无奈,最起码他的结局也让人产生怜悯之意吧!他的悲惨结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失败,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让我们大家重新审视鲁迅笔下阿Q的形象,也让这个虚构但又真实的人物潇洒的活过一回吧!
注释:【1】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第81页
【2】鲁迅:《阿Q正传》见《晨报付稿》载于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3】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第144页
参考文献:《鲁迅全集》《鲁迅选集》《华盖集续编 阿Q正传的成因》《说不尽的阿Q——无处不在的魂灵》
第五篇: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流浪者阿Q——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人们在这篇小说里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劣性,而我看到的只是流浪,阿Q以及整个民族的流浪。
中华民族从不是个喜欢流浪的民族,可是在那个让人绝望的年代里人们在不断地流浪找不到方向。三毛说过:“如果只是为了看蓝蓝的天空,飞翔的鸟儿,那不叫流浪。”阿Q是绝对不会有这种高雅情调的,他就是个名符其实的流浪者。
在辛亥革命历史舞台上,在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中,我们的流浪者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除了他自己甚至一无所有,经济条件和社会现实逼迫他一直流浪。
阿Q在流浪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也是需要女人的,他甚至想女人想的失眠。这对一直没有什么追求的阿Q是从来没有的,于是他的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横空出世了。作为流浪者,阿Q是不懂诗意的,或许他对吴妈吟诵“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今天的阿Q会有不同的结局,可是他没有学习文
化的权利,连姓氏都是奢侈品的人是不配懂这些的,或许吴妈也不懂,但人家不是有姓氏的人么。于是在爱情这条路上阿Q注定流浪了。
或许阿Q本来是可以交几个朋友的,可是为什么现实是他和小d王胡他们势同水火,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象小d和王胡也是水火不容的呢?阿Q欺善怕恶,没有朋友是注定的吧,流浪者是没有朋友的,他的劣根性决定他只能孑然一身。
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流浪者。他从城里回来时曾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可是自己当了替死鬼时,无数个流浪者道出了同样的幸灾乐祸。阿Q是无知的,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你看,多么悲哀如此可怜的流浪者!
很多人对鲁迅的这部经典之作做过评价,从女性观、革命观、奴隶性到看客态度,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我们不能对一个可怜的流浪者批评太多不是?
希望这样的流浪者永远只活在文学作品里,那么其他的流浪者呢,你我他,中华民族还在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