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时间:2023-12-03 10:45:58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本文共6685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其实不算认真看完,只是快速浏览。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书末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说白了就是,把明朝这段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时间长度拉长到数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观上无法看到的东西。

对于当时中国的日渐衰落,以及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学时候学了无数遍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点说,什么民主 自 由 文明什么的,都是建立在一种东西之上,那就是“契约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基础。这一点,有赖于商业的发展,翻过来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国内都说“经济改革倒逼政治改革”。某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在一开始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到了瓶颈期,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这时,就会产生促进生产关系改革的呼声。

黄仁宇还谈到了市民阶层的重要性。不知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时候,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如果有,那真的是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联想到前段时间广东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契约精神”的要求在南方是高于北方的,这既是南方商业发达的结果,也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要实现富强民主自由文明,首先得把北方的游牧气质和小农气质去掉,除了大力提倡发展经济外,如何改革上层管理模式也是今后面临的一大问题。

第二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二》

万历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严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开始万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严重旱灾时,甚至亲自步10里为百姓祈雨。但是经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现的人性和体制的复杂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对他严格说教的导师张居正个人生活被揭发是如此腐败,而文官打倒张居正的文官的目的,显然又和他万历初想的并不一样。当他想自己能主导政治时,却发现想做任何的改变,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这些以道德和祖法为工具的阻力让他难以对抗。黄老先生讲明朝是文官体系为统治的,不如直接讲以儒家意识形态为统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难对这种意识形态有任何的挑战。最后万历选择妥协,以道家无为来默默的发泄他的不满和进行抵抗。书中儒家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以及这种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冲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为。

张居正政治上厉行改革,做为万历的老师,对皇帝严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满口节俭,而私生活极其奢侈。厉行改革,却又不了解实际情况,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时也得罪了一批人。结果一死,整个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时行做为首辅,行为却和张居正完全不一样,在处事上他信奉调剂折衷的原则来调节文官间,皇帝官僚间的矛盾。这种行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协的产物。海瑞更是个争议的人物,他严格尊崇孔孟之道,对崇尚道德,严守法律。他的这种行为,当时的官僚对

其即希望是一个社会道德的标杆,又知其的脱离现实性,对其不重用,并排斥其很多行为。海瑞个人可以通

过自律及对价值的追求了来到达,但由于其很多理念本生脱离人性,必然不具备大众性。其很多行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于孝道极端推崇,休了两任妻子的,最后一任莫名死去;还有对个人欲望的极端抑制,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离的。其行为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效果,也颇受争议,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于社会的事情复杂,以及道德本身的局限性,往往起了并不好的效果。当时的精英阶层本身并不相信他,包括当时的知识份子,对这种行为也有争议,象李贽就明说有时清官比贪官更误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败也能赢当时读书人非常看中的名誉,处事固执而不知变通,往往导致事情往坏的方面发展。在写戚继光和李贽也真实的把其多面性呈现给了作者:戚继光有军事才能,民族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纳妾,行贿张居正的一面。李贽一个学者,思想家,其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妥协与抗争记述,也非常真实。这种性格多面性的记述更加体现了人性。

现代大众社会行为学说,通常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场,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才是客观理性。黄老先生能客观理性的研究这段看似平常,确是很典型的历史时间,并且又能非常客观理性的呈现给大家,确实是读者的幸运。

读后,感觉最深的是,价值观的影响力,不仅对个人的行为,道德,和幸福观起决定影响,而且任何团体,社会,宗教,国家都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其影响深远,决定整个体制。决策面和执行面还有基层中间过长的距离和脱节导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所不可避免的。道德很多方面是对社会稳定其作用,社会发展更依赖于技术方法和本身的规律的研究。个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会群体中有时是矛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很多规律是相反的。

第三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寻找张居正

高二(7)班 阮磊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明朝那些事儿(伍)》

一年前,当我捧起《明朝那些事儿》时,这我看到的张居正:隐忍而富有谋略,无法逃避人性的弱点,然而他艰难地推行新政耗尽半生光阴,有无愧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当年明月极具煽动性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字熏陶下,我一直对这个实干的理想家报以极高的崇敬。

“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他的作威作福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凡是他不满的人,已经用不着他亲自出面而自有其他的内外官员对此人落井下石??。”——《万历十五年》

近些日子,同样是翻看这一段明史,《万》书中张居正的影子是可怖的,立在万历皇帝身后,洞察着一切,也掌控着一切。他在万历身上的特权超越了师之于生,更远非臣之于君,一人之旁,万人之上。十万两白银,不计其数的珠宝珍奇??在黄仁宇笔下,我无法对他产生丝毫的敬意。 我很困惑,张居正只有一个,但同样畅销的书中对他的描述却呈现给我两个印象,一个白璧有瑕,一个似乎称不上是璧了。究竟哪一个才更接近真实(请你关注wwW.)?这个疑惑促使我重新审视度过的段落,更进一步思考张居正其人。

张大学士匿于徐阶、假迎严嵩、计除高拱之事且不论,自朱翊钧即位之后,张居正在朝全权负责培养万历,对外极力推行新政,同时翦除异己、扩充势力。在培养万历皇帝之事上,《万》一书中可谓是不惜笔墨。从启蒙时作为严师文华殿授课,到后来干涉皇帝私生活。初读时我只是不满万历完全受他的控制,然而仔细推敲《万》书中作者的着墨,可以发现作者实际上给出的只是一个中肯的评价:一方面认可张居正许多时候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些举动“在以后也并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至于其中许多细节如万历朱批“简直和练习书法一样”,及 ……此处隐藏1446个字……官不提倡武力,始终认为不能把力量当权威,如当一个地方有特殊经济利益时 应当给予的是压抑,平衡是他们所追求的。在军政方面,人事任免及补给交通各项也由文官 主持,一旦出问题,又可推卸给将领们,长此以往,军事组织不断衰退。即使如此,戚继光 在这种环境下找平衡点,组织军队驱逐倭寇。他制定严格的建军方案,制定铁一般的军法, 其精神在于“集体负责” ,即“连坐法” ,还有鲜明的赏罚制度。戚继光除了要求士兵技术娴 熟还注意到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同时配置了长兵器和短兵器,采用左右对称的“鸳鸯阵”

, 而这阵型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万历十五年》 给我们还原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戚继光, 作战英勇练兵有方的民族英雄

我是有所了解, 但是他由于张居正的赏识而发迹, 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和张首辅的密切联 系我却是首次听闻,尤其是他向张居正献美女“千金姬”的这种做法。这些为自己未来铺路的 行径,在戚继光看来,是无关宏旨的。他很清醒,也很现实,他懂得一个游戏必然有一个游 戏的规则,想赢,就只有尊重规则,熟悉规则。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他已看到了军事体制的 缺陷,但是举国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只能妥协地作部分修补,建立自己的戚家军,于制度上 不可行,则在私人关系上找出路,这就是他的成功。虽然刚开始看到这一记载的时候我大吃 一惊。 然而转念一想十全十美的人又怎么会存在呢?我庆幸自己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 的戚继光。 “万里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万历十五年》以此话结束。 ” 这书写出了当时武将们及皇帝的无奈, 千年发展下来的儒家成了束缚, 成了文官霸权的利器。 失败的原因在于制度, 是制度的落后才导致了书中人物命运的多舛, 这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 思考。


第五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

很早就听说《万历十五年》非常精彩,立意深远,给人感触颇多。学校图书馆里这书也十分热门,几乎看不到这本书,都被借走了。近来在网上看了这本书,的确是名不虚传。只是我水平有限,无法说出什么很有思想见地的话,就在这大致讲一下这书内容吧。

本书篇幅精悍,每章专撰一人,围绕主角命运沉浮,兴衰际遇,融汇于历史时光中去演绎,作者以旁观者姿态,逐一分析事件原委、人物苦衷。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提及:此书“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第一章万历皇帝,深刻而集中的向我们介绍了礼仪在中国封建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所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以一个戏剧化的午朝事件拉开序幕,数以千计的官员被一个谣传蒙骗,万历皇帝为此事不损伤朝廷体统便应付差事似的下了一道圣旨平复此事件。他的这一举动正是出于礼仪所限,因为从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而其要点则不出于礼仪和人事两项。仅以礼仪而言,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万历皇帝便是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从1587年3月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为他举行的象征成为成人的冠礼;到几个月后,9岁的他穿着丧服接见臣僚;再到每年在先农坛附近举行的“亲耕”等等,在这之中皇帝的参加时间,穿着,谈吐无不遵循着各项礼仪的程序和规则。古人为礼所限,依礼而行是因为在他们眼中礼治所维护和倡导的道德是做人之根本,是第一位的。另外本章还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人物一是张居正,另一个是“大伴”冯保。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对今后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申时行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润滑剂,他不能改变政治结构中的任何一个齿轮,难免最后他所不安的是他所尽的心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对于皇帝最重要的人物张居正死后,这个旁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它正在慢慢地陷入一个“宪法危机”之中。立储一事使万历皇帝与为他服务的文官集团进行了消极对抗,致使纲纪败坏党争纷起,国家基础渐渐松动,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理想的火焰被一点点熄灭。皇帝放任自流,臣下自甘下流。朝廷中那些有远见、有理想、有道德、有才干的人,在皇帝在这种为自己“放长假”的情况下也束手无策。明帝国就这样一天天地枯萎下去。在本章中作者提出“多少年来,文官以形成了一种强人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弃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事实上,当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而他又却是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他只需什么也不做,就足以毁灭或成全这个国家。

接着,作者又用了三章分别介绍了海瑞,戚继光和李贽。海瑞是个清官毋庸置疑,但他为清廉所做出的种种不合人伦的举止,让人无法用正常来评价,他一味提倡节俭,不懂经济,连甜食都不准民间生产,只知道用道德和政治压力管理社会。他的几起几落也是复杂奥妙得很,甚至不能引起现在已经知道真相的后人同情;而作为民族英雄的戚继光,其战争天赋终于在个人人格污点的强大压力之下,消失在了文官集团的政治角逐中;幻想哲学家李贽在1602年用剃刀自杀,这个现在看来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由于李贽平民代言人身份在封建统治下并不十分张显,而没有震撼到太多的人。

作者黄仁宇以这样一段悲怆的文字结束了全书:“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

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值得研读的书。作者的分析方法尤其值得学习,于细微处看大变化,通过有血有肉的重要历史人物来还原历史,解读历史。

load小编推荐其他精彩内容:

万历十五年读书的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本文共668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