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在人间读书笔记
篇一:在人间读书笔记
《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它真实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很小父母双亡,由外祖母抚养,可家庭贫困的外祖母哪能抚养的起呢?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逼高尔基流浪街头自己养活自己他先在鞋店、圣像做学徒,又在轮船的厨房里打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找到了快乐、安慰。虽然条件艰苦,但高尔基久久不能忘记读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在这一段里:
星期六那天,我到阁楼上晒衣服,想起那本书,就将它拿出,读起来。我读的入了迷,一直读到身子冻僵了为止。(省略)我读的入了迷,耳朵听到大门口的门铃声,竟然一时弄不明白这是谁在拉铃,为什么要拉铃。(省略)“你聋了!外面在拉铃!”保姆生气地说道。
我赶紧去开门。
“睡着了!”东家严声问道。他的妻子费力的爬上楼梯,抱怨我害她着凉了。那个老太婆骂个不停
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死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
虽然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屈辱、欺凌。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功夫不付有心人,终于,他通过努力的自学,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着名文学作家!啊!高尔基是多么的伟大呀!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要向高尔基一样,坚持读书,坚持学习,成为一名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人!
篇二:在人间读书笔记
我在放寒假时,有幸看了高尔基写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在人间》。
我先前只读过《童年》,《童年》还是爷爷在我过生日时送给我作为生日礼物的。我看了《童年》后就一直想看《在人间》,我今天有机会了。这本书是高尔基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堵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我对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因为这本书它像富有魔力一样,我只要一打开这本书我就会一直不停地翻下去。这是因为它写得太好了。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件事,它说的是他们的厨娘在一次烧饭中死去,可这时,作者和他的朋友就在旁边,萨沙因为这件事吓的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只好找高尔基陪他,才得以平静。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很多,也有很多感想,我觉得高尔基的身世背景很可怜,还有生活环境恶劣,但是他一个不成熟的小孩,竟在这样黑暗的社会立了足,而且从小爸爸妈妈都死了,只跟他的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像他这样社会底层的人可以成为世界上有名气的大作家,我真得很佩服他。他在人间什么活都干过:烧水、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还挨过打,往过医院。总之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但他很顽强,很自信、能吃苦耐劳,学习异常刻苦。为了学习,他承受了一切,被人凌辱,受过饥饿。但他从书本中汲取了力量,因此他看到了光明,看到希望。没有书本就没有高尔基自己这样的精神,他今天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高尔基了。自学成才的曲折历程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目标:向他学习。
篇三:在人间读书笔记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黄埔书店买书,忽然,我看书的时候被一本书吸引住了,就是《在人间》这本书。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着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第二篇:《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静安先生以“境界”二字作为文篇开首,奠定了中心,一词知因,至于这果,还是要细细来品。叶嘉莹先生曾提出过《<人间词话>基本理论—境界说》,纵观各位学者,读者的评价多以“境界”而起。
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行于宋。与诗似而大不同,相对而言,词的规格,平仄,韵律更为严谨,却较多数书读者倾心。我个人自小爱词就甚于诗,有些许受不了诗那种五言七律的正统规格,却作诗多于词,诗的主体更易把握,不易离神。而词虽然熟知创作基准,稍有不慎便易离神,换种说法散神。与静安先生所说“境界”差不多。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可见得,境界之于词在静安先生眼中的重要性。其境界为人不同为人同,故可独树一帜,从词的发展来看,出彩词作便是向我们一一印证了其沉淀的瑰丽。
《人间词话》是静安先生的大作。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对词的评价极到位,以西方美学的观点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可是却也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受到中国封建古典文学的影响,使《人间词话》沿用文言体,评价虽简洁精炼,却无法给读者呈现出透彻的品词之想,便略显不足。这也是《人间词话》被一些人所排斥的原因之一。
于我而言,其不然,这种言尽意未尽的表达方式,其实是给读者扩展的空间。也并不是不可取。
第三篇:《人间喜剧》读书笔记
《人间喜剧》读书笔记
《人间喜剧》作者:巴尔扎克 (1799 – 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他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在家人的反对下开始写作,起初他的作品并不受人们的欢迎,均以赔本告终,负债累累。这巨额债务像恶梦一样缠绕着巴尔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但他并未消沉,在他书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小像,并写下了激励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巴尔扎克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地前行,但也就在这碰撞中认识了生活,而且比别人认识得更深刻。1829年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93 ……此处隐藏6529个字……风。而冯延巳独造清语,“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疏散闳约,“细雨湿流光”五字便能摄春草之魂,难怪他在五代词人中独受王国维赏识。冯延巳的君主南唐中主李璟,多才多艺,善诗歌,其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菡萏香消,西风愁起,颇有国家之憾,我想,王国维以遗老自居,更能玩味此中深意吧。李璟之子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正因如此,兴亡不出宫阙的经历,使他可
以用整个生命去咀嚼命运的无常,一旦发言为诗词,其深厚纯绝非常人可比。李煜难为人间之王,却极称“词中之帝”。词之李后主而眼界始大。“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业,天上人间”,这些词境的开拓以及它独特的话语方式,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北宋晏殊词中有与诗经相近处。欧阳永叔词与周美成相比,好比淑女之与倡优。周美成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秦观与晏几道词比,淮海胜于小山。秦观词境最为凄婉:东坡咏杨花之水龙吟词这咏物词第一。白石写景词隔了一层,格调虽高但意境欠缺,故算不上第一流作者。梅溪、梦窗等也是类似。北宋词名家以贺方回为最次:主要是少“真味”。南宋词人可以比肩北宋者,唯有一幼安耳。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东坡词旷,稼轩词豪。东坡稼轩之词,有雅量高致,白石弗如也。东坡旷达在神,白石旷达在貌,刻意为之也。苏辛为词中之狂,白石不失为狷,梅溪、梦窗、玉固、草窗等人,则皆为乡愿耳。梅溪、梦窗、玉田、草窗等人之词,失之肤浅、平淡与枯槁,彼等之词,一日作百首也得。文文山之词,有风骨,亦有境界。至于纳兰容若之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这本关于词的赏析的书绝不仅仅是在评判诗词,更多的时候,王国维实在给读者讲述一种生活的意义和态度。从书的本身形式上看,这本书对自己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本书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平静的感觉。书中诗词包罗万象,喜怒哀乐常在,评词语言之细腻耐读,耐心品味这些,会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开拓,在对待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琐碎或重要的事情,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或者说,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会更成熟。
也可以说,这就是一本好书能带给读者最大的益处吧。经历一些事情,读一些好书,我们都会增长许多见识,增长许多智慧,《人间词话》带给我的,远远超于这些。每一次细心的翻阅,都给人带来享受精彩绝伦的文字带来的快乐,以及思想的启迪灵魂的碰撞。断章零语,却都是绝妙的好文章,对自己的文学修养大有裨益。
第五篇:读书笔记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一)原文:《诗·蒹葭》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然一洒落,一悲壮耳。
评:《蒹葭》确有洒脱,写下这首词的少年心中的苦楚并不能被直白洒脱的诗句所掩盖,洒落只是表象。细想一下那似近实远,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景象,就可以知道诗人的失落与痛苦,比之只是“离恨苦”的“望尽天涯路”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而那位在水一方的艺人,和那永不可及的爱情,已经被少年无尽的情思深锁在心,像琥珀一样成为永恒。
而晏殊的《鹊踏枝》把人强烈的带入到那种无人可诉的苦楚中去。一个“凋”字写尽穿透心灵的孤独悲伤。天涯漫漫,何处伊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意境全出。西风遽起,独上高楼,抬眼望去,仿佛苍茫壮阔的天地之间只剩下这无法言说的悲伤,绵亘千古不绝。
(二)原文: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评:这个世界上,欢愉只有一种,而愁苦却有千万种。
快乐如此单纯,描来摹去感受总是相若。而这世间之愁苦,千百年来,诗人之笔却都写不清道不尽。同悼亡人,有“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亦有“梧桐半死清露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同怀故国,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亦有“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同是相思,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有“眉上心间,无计相回避”;同是离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亦有“对别酒,怯流年”;同抒春恨,有“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亦有“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同慨人生,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亦有“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伤情逝,有“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亦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同感乡愁,有“黯乡魂,追旅思”。亦有“故乡何处遇,忘了除非醉”。千样心情,万般意绪,正应了那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原文: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评:心动则生情,心静则忘我。
如果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境,所观之物则无不是宁静平和的。这样的“无我之境”只能在人平静下来,心绪安宁时才能望见。此时心无所想,已
不知我之所在,世间所谓的怅惘,抑闷,欢欣,欢欣,落寞,都已与我无干。这就是“无我之境于静中得之”的含义。
当人心绪不宁之时,此时或惆怅,或悲抑,或欣喜,或感伤,而世间万象,则无不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我喜则景跃然,有若“红杏枝头春意闹”;我怅然则境深远,有若“断鸿声远长天暮”;我愁则景黯淡,有若“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我慨则境广阔,有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我惘则境迷离,有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我悲则境凄冷,有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总而言之,在情绪激荡,意绪纷扰时,诗人笔下就会出现强烈的“有我之境”。“有我之境”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取得。
无我之境让人觉得恬淡悠远,有我之境让人觉得宏阔壮美,“故一优美,一宏壮。”其实优美宏壮指意境,更指心境。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夏花与秋叶正是这两种境界的最好比照吧。
(四)原文: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景,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评:世无完美之物,亦无完美之景,诗人写下的永远只是其中的一面。 先看写实之景,以日落为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取其壮美,“斜阳却照深深院”取其悠长,“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取其华彩,“杜鹃声里斜阳暮”取其凄切。这即是所谓的“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虽为写实,其实是融合了自身的感受和喟叹,舍弃了事物的某些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写实家亦理想家。”
再看虚构之景。比如“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句,明月,短松,小山,构成了一幅凄冷的画面,境中的景物都是取材于平时所见,读来如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取材于生活和自然之中,不是可以想见的景观,那就无法让人感同身受,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了,这就是“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从自然之法则”。如上所言,“理想家亦写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