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目送》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4-01-07 17:12:31
《目送》读书笔记(精选多篇)(全文共8290字)

第一篇:《目送》读书笔记

《目送》读书笔记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的一段话,话说得令人心酸又无奈。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知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们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我查过龙应台的资料,2014年,她的父亲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岁的龙应台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在我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的人际变化,可是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父亲的过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而之后的母亲的失忆,孩子的独立。友人的悲伤,同学的时过境迁,也是龙应台不断的经历人生事件。她发现,自己不会煮饭,不知道蔬菜的价格,直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为慢慢的经历了这么多,她才开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学会了自己,独立。同时,这本书也体现着一种物是人非之美。自己挚爱的孩子,小的时候去幼儿园,怯怯的,在入院的时候回过头,目光与自己久久的交汇;长大后,送他去国外读书,走过安检的时候,只是在海关窗口匆匆停留,又匆匆的离开,始终没有回头,连匆匆的一瞥也没有。自己的母亲,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亲之后,柴米油盐一肩挑,把自己变成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的ceo,只是没人给薪水。母亲老了之后,失忆了,像个孩子一样不停的在问:你是谁?是我的女儿吗?你和我的女儿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呢?终究。那个叱咤风云的母亲变成了乖乖听孩子话的母亲。而作者,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成长着,成长着。

有人把这本书评为二十世纪的背影,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进了悲欢离合,让那个每个人都产生内心的共鸣,让每个人都有所感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外婆在擦拭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牵挂,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回头,会有谁会一直目送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旧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一生,都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做总结:“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调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第二篇:目送读书笔记

爱与忧愁

——读《目送》有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起初是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我鼻头一酸,难以释己。每个人的生命中有多少个渐远的背影,有多少次不舍的目送。目送,背影,渐行渐远,这几个词仿佛道尽了天下父母与孩子一生的缘。只因这一句,我读完了龙应台这本散文集——《目送》。

《目送》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分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整本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待生命的那样一种澄净质朴的观念,以及在遭逢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离别的种种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关怀。各辑的主题之间交叉串联,既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以及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整部集子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开篇之作的《目送》截取了作为女儿和母亲的龙应台在特定的场合下与自己的父亲和儿子情感碰撞的场景:在送儿子儿子华安上小学时,儿子“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不断地回头”;等到他十六岁送他去机场时,儿子却径直往前走只留给母亲一个无法追赶的背影——这是一种多么无奈、难舍、失落、寂寞的感受啊!而在医院探望年迈的父亲时、在棺木前最后一次凝望父亲的容颜时作者静静的伫立、久久的凝望又多么让人心痛、让人不忍!一老一小,生命两端;母亲女儿,

双重角色。在这样的两极交错的过程中,作者带领着我们慢慢领悟了生命中的伤逝与不舍。每一次的目送都是一次目光的凝聚,远去的那个人的身上承载了我们的关切与期盼,不舍与眷恋,就仿佛他的离开带走了自己的一部分时光与生命。对此,作者发出了这样一种生命的慨叹“不必追”,这既是自我内心的不甘与感伤,也是一种毅然决然的放手的勇气。“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人生中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三代人,内心的情感一样汹涌澎湃,但却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老一辈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殚精竭虑,作为“外乡人”却能够为儿女“在贫穷和战乱的狂风暴雨中撑起一面巨大的伞”,在文化传承意识中恪守古训——“教我们对人心存仁爱”,“教我们对社会心存责任”。龙应台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浓烈的责任意识,当龙应台去任教的大学报到时,父亲会因为自己是用运送廉价的饲料车送的女儿而感到羞愧,认为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故而“只把车子停在侧门的窄巷”。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在对待自己老去的父母时,仿佛像是在照料刚刚出世的婴儿一般,温柔细致:为大小便失禁的父亲擦拭身体,让自己年幼两个孩子陪外公说话,为完成父亲魂归故里的遗愿而不远万里返乡;而患上了老年痴呆的母亲更是时刻牵动着龙应台的心,为母亲摆起“胭脂阵”,为母亲洗头、按摩、看鸟、买棉质的内衣, ……此处隐藏3471个字……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12、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才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13、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14、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15、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心中渐渐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泻地。

16、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是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雨树共老,挺好的。

17、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18、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19、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20、夜虽然黑,山峦的形状却异样地笃定而清晰,星星般的灯火在无言的树丛里闪烁。蓦然有白雾似的光流泻过来,那是另外一列夜行火车,由北往南驶来,和我们在沉沉的夜色里擦身而过。

21、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22、都是拉丁舞,拉丁民族是性爱的艺术家吧?他们的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性的渴望,他们的舞,每一个动作都暗藏着性的挑逗。所谓拉丁舞,简直就是性爱的“舞化”,把意念的暧昧和欲念的呻吟用身体“讲”出来,有如贴身亵衣的外穿。

2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4、香港所独有,而大陆人和台湾人不太看得见的,还有一个无形的东西,叫做都会品味。它不是藏书楼里鉴赏古籍善本的斟酌,那份斟酌北京尚未断绝;它不是复古巴洛克大楼里装上最炫魅的水晶灯的张扬,那份张扬上海很浓;它也不是禅寺或隐士。

25、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26、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27、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28、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 --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29、“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

30、最先为植物想名字的人,总是在植物身上联想动物。

七、读后感

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苏红平

2014年2月15日在当当网定了《有一种幸福叫感恩》、《林泉》、《林清玄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和《目送》等4本书。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将它们全部啃完,《目送》于今天最后看完。之前听说或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不知道她有如此大的名气。更好笑的是,我竟然觉得“他”是个男的,还以为是台湾政府官员,可能和某个叫龙什么的官员搞混了。不读不知道,一读方知龙应台是一个温柔多情多才多愁多感的老龙女。

这本书装帧精美,纸张上乘,图文并茂,很重很有份量的一本书,需捧读才行。《目送》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全书一共分成3部分,我慢慢品读了21天,不时回味,千般亲情,无穷滋味。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本书主打篇目《目送》的经典话语,同时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看完这句话,我们应该都会不一而同地想起孟郊的《游子吟》,仿佛看到一个即将远游的游子,即将离开家,走之前,他的老母亲都会帮他收拾行李。当这位游子再一次离开家的时候不经意的回眸,发现自己的父母还在窗台上守望,他知道原来每一次他走的时候亲人都是这样目送他走的。一转眼,在窗台上守望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老母亲,这不正和龙应台写得很像么?

2014年,龙应台的父亲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岁的龙应台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在我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的人际变化,可是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父亲的过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而之后的母亲的失忆,孩子的独立,友人的悲伤,同学的时过境迁,也是龙应台不断的经历人生事件。她发现,自己不会煮饭,不知道蔬菜的价格,直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为慢慢的经历了这么多,她才开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学会了自己,独立,感叹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美,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同时,这本书也体现着一种人伦之美。自己挚爱的孩子,小的时候去幼儿园,怯怯的,在入院的时候回过头,目光与自己的久久的交汇;长大后,送他去国外读书,走过安检的时候,只是在海关窗口匆匆停留,又匆匆的离开,始终没有回头,连匆匆的一瞥也没有。自己的母亲,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亲之后,柴米油盐一肩挑,把自己变成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的ceo,只是没人给薪水。母亲老了之后,失忆了,像个孩子一样不停的在问:你是谁?是我的女儿么?你和我的女儿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呢?终究,当初那个叱咤风云的母亲,变成了乖乖听孩子话的母亲。而作者不辞辛劳地照顾父母,真是像父母小时候照料她自己一样照顾父母,真的是“一把屎一把尿”把父母照顾到离去而不是……

有人把这部书评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我严重支持。这部可以值得让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进(本站隆重推荐好范 文网WwW.)了悲欢离合,让每个人都产生内心的共鸣,让每个人都有所感悟。

是啊,我们的生命过程其实就是在互相目送着,目送太阳和月亮,目送时间,目送父母,目送孩子,目送朋友,目送美景……

我们老师和学生每天都是目送着,目送一届又一届学生离开自己的班级、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所谓师生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校道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校门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2014-3-29

《《目送》读书笔记(精选多篇)(全文共829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